媒体视点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视点
【中国教育报】“双高”时代,“非双高”院校 如何作为
发布日期:2020-11-11浏览次数:1399

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为标志,一些媒体和业内人士认为,我国高职迈入或走向“双高”时代。56所“双高”院校或197所进入“双高计划”院校肩负着国家对其引领中国高职走向一流、走向世界的期待和重托。但这同时带来另外一个问题:作为超过85%的“非双高”院校应如何作为?

进入“双高”的院校是经过专业评价并得到行政认可的,而没有进入“双高”的院校,自然在一些方面或综合实力或服务面向上还没有达到国家设定的“双高”标准。但首次“双高”遴选重点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所以不在此服务领域内的院校自然就难以入围。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未入围的“非双高”院校水平就没有达到“双高”的硬件要求。“双高”院校是改革引领者,“非双高”院校不要因此觉得低人一等而“自暴自弃”,“非双高”院校仍然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

此外,从专业群组建逻辑来看,院校在申报“双高”时,既有从综合实力考虑的,也有从申报策略考量的,哪些专业入群还带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所以,未进入“双高”的专业群可能与进入“双高”的专业群在名称上一样,但群内专业可能不完全一样,因而不能简单地把相同名称专业群的实力进行比较。即使进入“双高”的专业群可能是该校最有特色的,但却不一定是最强的。因此,理性认识“非双高”,对“双高”院校和“非双高”院校都十分重要。

充分认识自身差距。首次“双高”遴选,国家明确了扶优扶强的原则,明确了省级、学校、专业3个层面的基本条件,尤其在学校层面明确了9项标志性成果,这就意味着,进入“双高”的院校一定是基础条件优良、改革成效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在办学质量、就业率、毕业生水平、社会支持度、校企合作、实训成效、“三教”质量等方面得到公认。相比较而言,“非双高”院校可能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不比“双高”院校差,但在事实面前不要拿自己的长项比他人短项,也不要把自己的个项比他人全项,更不要因不科学的比较而影响办学的斗志和行为。有梦想的院校应该去找发展的标杆,在全面比较中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尤其要找到存在短板的原因。这既是“双高”时代“非双高”院校应有的心理状态,也是“非双高”院校在未来事业发展中凝心聚力的思想基础。

明确与“双高”院校同等的育人责任。“双高”的荣誉只是暂时的,肩扛改革发展使命才是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责任;因“双高”获得大量资源只是赢得了更好的发展条件,肩负引领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创建世界一流高职教育的责任则是沉甸甸的。“双高”的表征是改革发展,但其本质仍然是“育人”,只是对“双高”院校的育人标准更高了,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双高”院校的育人期待更高了。“非双高”院校只是未进入“双高”围墙,但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双高”院校并无两样;“双高”院校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而“非双高”院校则有了“双高”院校的标杆。前有标杆引领,后有殷殷期待,“非双高”院校的育人责任不是减轻了,反而在“无光环”的不利环境下履行好育人职责的担子更重了,“非双高”院校应该甩下包袱、自加压力、负重奋进。

确立特色发展的价值追求。首次“双高”遴选方案较之过去示范评选方案的最大不同在于实行绩效管理、动态管理,实行“有进有出、优胜劣汰”机制,其潜台词是“双高”不是终身制、不是入围者独有。一方面,进入“双高”的院校,如果资金筹措有力、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将加大支持力度;如果资金筹措不力、实施进展缓慢、建设实效有限,国家将提出警告并酌减资金支持额度;如果出现重大问题、经整改仍无改善,国家将中止项目建设,并规定该项目学校不得再次申请“双高”项目。与此同时,在围墙外的“非双高”院校,只要办出特色,提高服务能力,就有可能在未来的遴选中入围。所以,“双高”不是终身制,“非双高”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经过努力达到“双高”条件是有可能把“非双高”变成“双高”的。“非双高”院校应该认清大局,以“双高”为目标,在办学模式、管理方式、专业建设、培养途径等方面确立特色发展的价值追求,在全国1400多所高职院校大花园中,努力以个性化色彩和性状来夺目,从而赢得应有的社会地位。

(作者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建造学院院长、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0日第10版 版名:职教周刊·院校实践

作者:方桐清新闻链接:http://www.jyb.cn/rmtzgjyb/202011/t20201110_372134.html

书记信箱:sjxx@jsviat.edu.cn

院长信箱:yzxx@jsviat.edu.cn

    【微信】

    【微博】

    【校报】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

邮编:221116

|

招生电话:0516-83888688/83889021

|

版权所有: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苏ICP备11021512号-1

|

苏公网安备3203110200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