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视点
【徐州日报】礼射,展示徐州汉文化的窗口
发布日期:2020-07-02浏览次数:2177

6月26日晚,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北馆门前灯火通明,在此举行的“国潮汉风·夜彭城”暨徐州文旅惠民消费季之“汉画之夜”活动吸引了数十位市民参与。北馆院内,“守护文化遗产 对话徐州箭手”活动中,市礼学学会秘书长韩冰雪做了投壶示范之后,又介绍了汉画馆汉画中蹶张、骑射、步射等射手的形象。

  礼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君子六艺之一,也是儒家推崇的修身之道。成立于2019年1月的市礼学学会在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及全市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中以礼射为主题,深入社区、乡村、博物馆,通过展览、体验等形式,为人们了解徐州汉代历史、中华璀璨文化开辟了窗口。

  ●徐州箭手威猛神勇 尚武精神历史悠久

  “徐州地区射艺文化历史悠久。‘徐州箭手’的称谓出自《明史》,史书记载,当地‘尚武,出劲兵,尤擅骑射’。清人在《兵迹》中直接称为‘徐州箭手’。”市礼学学会秘书长韩冰雪说起徐州与礼射的渊源,如数家珍。

  徐州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军事地位突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军事重镇,徐州人对弓箭并不陌生。韩冰雪说:“三皇五帝时期,黄帝之子少昊曾居于东夷地区,少昊之子般发明了弓箭,徐州地区属东夷,夷人善制弓。在新石器时代的邳州大墩子遗址中,有一男性骸骨的左股骨被镞射中,深达2.7厘米。骨镞磨制精细,可以看出当时该地区制弓水平已经很高。春秋时期,孔子提倡六艺之学,周游列国曾过彭城,徐州亦受其道。”

  汉代射艺兴盛。为了展示汉代“徐州箭手”的风采,韩冰雪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展出的汉画中精心选取了十几幅有关射艺的图案,制成展板在汉画馆向公众展示。这些镌刻在石上的勇士,或怒目圆睁蹶张强弩,或踌躇满志负弓骑行,或勇猛无畏满弓待射,动感十足。

  汉画像石选材多来自生活,汉画馆在展藏品中有30多幅图案涉及射艺活动,由此可见徐州地区的重射风俗。

  究其原因,韩冰雪说:“一是汉代徐州地区为材官兵源地之一,材官是秦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地方预备兵兵种,要求精于引强弓、张强弩。二是汉代徐州蚕丝业发达,下辖的杼秋县(今萧县境内)便是以良桑命名,丝可固弓体,做弓弦,良桑可为弓干,都是制弓必备原料。徐州出土的这些汉画反映了当时人们以射卫邦、以射报国的爱国情怀,是徐州射艺文化的历史缩影,也是这座城市珍贵的文化遗产。”

  徐州地区自古尚武,这些典故和诗文在展板中皆有所体现:《三国演义》中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在武术之乡沛县;唐朝大诗人张祜的《观徐州李司空猎》描写了徐州地区弓箭田猎情景“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出,一雁落寒空。”;曾任徐州太守的宋代文学家苏轼善射,其作《仁者如射说》将习射要领一一点明,并对徐地尚武之风颇为欣赏。

  ●承袭优秀传统文化 以射修身以射立德

  为了更好地研究礼射文化,发挥徐州地区礼射优势,2014年,徐州高校射艺联盟成立。这一由徐州4所大学射艺社团、射艺课题组师生参加的联盟,坚持“研习传统射艺、培养君子正气、承袭礼射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宗旨,举办或参与了多次社会展演、师资培训、校际赛事等,数年间累计辐射受众3万余人。

  徐州作为汉文化发祥地,自古崇礼、尚礼。2019年1月,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下,徐州市礼学学会成立。为推广“以射习礼、以射修身、以射立德”的教育理念,学会成立了“礼射专业委员会”,骨干人员来自徐州高校射艺联盟,以挖掘礼射的教育价值为要务,培养明礼崇德、仁者如射的人才。

  在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工作多年的韩冰雪在2016年时,曾和中国礼学家彭林合编了《礼射初阶》,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这几年,他奔波于徐州与北京,致力于徐州礼射活动的推广。2019年年底,祖籍萧县的他被江苏建院引进。

  刚过而立之年的韩冰雪坦言是萧县及其徐州文化圈的深厚土壤影响了自己:“我出生的乡村,即使是目不识丁的村民,对文化都很推崇。我父亲是画国画的,在家里坚守着老规矩,大人不坐,小孩子不敢先坐。这些习以为常的老理儿长大后才明白就是中国传统的礼仪。”

  “礼射是一项身体、内心、思想高度参与,融合了德育、智育、体育,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智慧型运动,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礼射的核心价值观是‘内外兼修、术道并重、射以观德’,有着于国进贤、于己修身、于民教化的功能,通过寓教于射,可以使习射者的射箭水平得到提高,思想德行得到提升,达到修身修德的教育目标。”

  礼射处处有“理”。韩冰雪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礼射临展厅向记者介绍和演示了开硬弓的技巧:“古代勇士以拉开硬弓为能事,拉硬弓需要的不光是体力,更重要的是技巧,需要立足坚稳、气力精猛、前撑后拉、胸开背紧。”

  ●用礼射作急先锋 影响更多年轻人

  在江苏建院校园西南景区、大牛山北麓,有一处富有徐地建筑特色、融汉文化元素的礼射场。雨后的蓝天映衬下,碧草茵茵的礼射场与周边的回廊、藏弓阁等建筑构成一幅古韵盎然的风景画。

  建成于2017年的礼射场占地约5000平方米,箭道10组,最远习射距离80米。礼射场启用当年,即举办了第一届礼射国际学术研讨会,牛津大学、首尔大学等世界名校学者应邀参加。

  据悉,江苏建院目前正在建设中国礼射文化展览馆,意在通过立体化、可视化、实物场景一体化、景观模拟动态化、展示手段科技化的方式,用文献、文物、复原实物、3D模型、图文介绍、新媒体设备对礼射文化进行综合展示,让人们了解、体验礼射,以礼射为窗口,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礼射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礼射教育这一道德实践新途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示范引领性。”韩冰雪介绍,自2017年起,江苏建院与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了“校园礼射暑期集训”,每年一期,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学子经过推荐选拔后汇聚徐州,共研礼射,这一活动业已成为徐州的文化品牌。

  “礼射暑期集训不收费用,学院提供习射和学习场地,学生自费往来交通。集训为期12天,每天早上6点训练、晨读,上午有技法研习、器物研习,午休后有读书会,集中阅读经典,读书会结束后再训练,直到晚上8点。集训期间还会组织学生到徐州汉文化景区、博物馆、汉画馆进行调研,找寻与礼射相关的文物,通过描摹、解读,增加对其材质、用途、价值的理解。”

  “今年的疫情暂停了原计划的许多礼射活动,然而小型的社区活动效果很不错。”韩冰雪说:“我们就是想用礼射作为急先锋,先趟出一条路,再把其它的坐、立、行、走等日常礼仪慢慢推广,潜移默化地使人们由礼学文化的观看者转变为爱好者、传承者,再去影响更多的年轻人。”

  对于礼学工作的未来,正在外地出差的市礼学学会会长、江苏建院副院长曾凡远发来微信说:“我们可以、也应该做些事情,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自信。我相信时代,更信赖所有志同道合者——我们做的一定是自己内心要做的事,也是我们需要做的事。”

  □相关调查

  徐州地区古老的 弓箭随葬习俗

  2016年,韩冰雪与清华大学、江苏建院、徐州工程学院的4位师生利用寒假,对徐州地区弓箭随葬习俗进行了调研。经过这几位80后、90后年轻人的努力,徐州地区弓箭随葬习俗于当年通过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定。

  这一课题源于韩冰雪小时候的一个印象:他在一些村子看到逝者棺木下坑后,棺木上会摆放一张弓、三支箭,以小瓦和土固定压住。以前他以为外地也有这种习俗,后来接触了礼仪研究后,发现这是徐州地区特有的。

  调研组走访了徐州及周边的拾西村、李庄村、张集、姚庄、宋楼等代表村落,与当地年长的执事进行了细致的沟通,了解到弓箭随葬习俗在徐州地区覆盖村落122个,覆盖人数约30万人。

  问起该习俗的起源,众执事均表示自古便有,起源时间无法确定,一些村落曾在20世纪70年代平坟运动中,在数百年历史的墓葬中挖出随葬弓箭。

  执事将逝者下葬时,会在棺木上放置一弓、三箭、一片瓦和一捧土,有的村庄还会加上五谷。究其寓意,受访人皆表示:弓箭为保护逝者的明器;瓦代表逝者居住的房子;土代表土地,是农人的根本;粮食代表兴旺,寓意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韩冰雪分析,古人认为弓箭具有避邪祈福的功能,徐州地区弓箭随葬习俗有可能源自周代士丧礼弓箭随葬仪节,这种习俗之所以在徐州得以传承至今,基于当地深厚的弓箭文化和不曾中断的射艺活动。

  □专家声音

  徐州市礼学学会顾问赵明奇: 让文化自信在新时代 焕发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经典“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来勉励青年好好学习,争做德才兼备之人。

  徐州地区是南北征战的重要地区,这里的人在尚文的基础上形成了尚武的风气,且在民间尤为突出,沛县就是著名的武术之乡。在短兵器时代,弓箭表现的特殊就是空间上的超越,它能够长距离击杀敌人,在火炮、枪支出现之前,射箭一直是中国几千年间长距离击杀敌人的武器。

  射艺发展到汉代时,已经从一个简单的先秦武艺变成了一种具有科学体系的武术,射箭时不但有很多的套路,还有很多的礼仪。古时人们经常在乡村举行射箭练习、比赛,从中选拔优秀人才,通过狩猎的方法把动物当成假想敌,看谁捕获得最多,谁的成绩就最优秀。这些为战时服务的平时训练,大大增强了地方自卫武装的素质,提高了军队的素质。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射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研究射艺的积极意义,在于弘扬时代精神,有助于我们今天探索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基因,有助于我们传承汉文化。

  把汉代的射艺武术弘扬和发展,既可使青少年在文化上有归属感,又增加了强身健体的新项目,通过这个项目可以使青少年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当然,今天的射箭活动还有一定的娱乐性,娱乐的形式便于让这种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承。

新闻链接:http://epaper.cnxz.com.cn/xzrb/html/2020-07/02/content_576906.htm

书记信箱:sjxx@jsviat.edu.cn

院长信箱:yzxx@jsviat.edu.cn

    【微信】

    【微博】

    【校报】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

邮编:221116

|

招生电话:0516-83888688/83889021

|

版权所有: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苏ICP备11021512号-1

|

苏公网安备3203110200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