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 http://www.peopleyuiqing.com/yqpd/culture/2018-05-10/2566.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由注重规模向注重内涵转型成为高职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精细化发展正在成为高职教育的主流理念。启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为了把扶优扶强与提升整体保障水平相结合,是为了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与效益,通过激发办学活力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一、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必要性
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深化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诉求,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应对经济社会变革的现实选择。
1、深化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深化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建设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的优质高职院校。应该实现高职院校的整体内涵做优,提升高职教育办学品质,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国家层面适时推出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明智之举。
2、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10年前启动的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在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探索、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与建设目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对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深化与拓展,是为了推动高职院校特色化和精细化发展,带动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的进步。
3、应对经济社会变革的现实选择。现代社会不断产生新的职业,一批旧的职业也被逐渐淘汰,这要求高职教育做出变革。学习型社会、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需要高职教育拓宽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功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期盼高职教育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具有创新特征的高质量人才。
二、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价值理念
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基于相关利益者的诉求,要同时关注内部和外部价值理念。
1、内部价值理念
高职院校应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予学习者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自主学习资源,让学习者在理实一体化实践中积累知识和技能,掌握综合职业能力。高水平高职院校应能帮助学习者实现多样化的生涯发展,在人力资源市场能找到合适的职业岗位,并在职业发展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教师是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必要和关键力量,也是直接受益者。为了帮助教师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工作生活质量的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应将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制定层次分明的教师个性化培养方案,应探索更多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给教师宽松的自主空间。教师拥有与其劳动相匹配的工资待遇,生活质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才有精力投身于高职教育教学中。
有远见的管理者以办学水平为出发点,致力于打造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的高职院校。高水平高职院校在全国1300多所同类院校中应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所培养的毕业生在国内人力资源市场和行业中应具有明显和不可替代的优势。高水平高职院校应具有较高的国际化办学水平,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国际水准且有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技术技能人才的竞争。
2、外部价值理念
站在全局高度来审视高职教育办学质量,高水平高职院校应突出“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服务能力强、办学水平领先、行业优势明显”的特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水平高职院校应引进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和开展境外办学,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实现技术技能积累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特征和内涵。高职院校具有服务于产业基层和技术技能创新的天然优势,具有与企业紧密结合和互动的天然禀赋,能为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技能积累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撑。高职院校要结合行业和产业特色来提升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构建技术技能积累中心。高职院校应紧贴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推进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成为科技成果与应用型技术成果转化的“中转站”。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劳动力提供教育与培训的教育类型,行业企业关注的是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具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优质劳动力。高水平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具有行业企业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工作场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要能为行业带来生产率和生产效益的提高,要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并能促进个体的未来发展。
三、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架构
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需要在宏观和中观层面制定科学的行动框架。
1、完善顶层设计,开放互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但需要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细则。在职教体系内部、普教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之间,学校体系与职业体系之间,还需要建立起有效的转换渠道,让职教体系的学生获得顺畅的发展渠道。政府层面要建立学分互认与衔接制度和机制,制定学分互认与衔接实施细则,帮助高职学生实现有效的纵向流动和横向沟通。
2、加强预测,开发供求系统。打破职教体系与人才市场的分离局面是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基本前提和难点,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离不开科学的人才资源需求预测,政府建立起宏观层面的岗位供求信息系统。人才市场预测要深入到职业岗位层面,分析职业岗位的差异、技术要求、劳动力生产率等相关变量,为高水平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制定核心标准,明确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核心标准的不确定,容易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实施出现价值混乱与培养目标模糊等问题。高职教育要将学术标准、技术标准与岗位技能整合起来,高职毕业生的核心技能应包括学术技能、技术技能和就业技能。针对相应职业岗位的不同需求,高职院校要明确学生应掌握的核心知识与技能。针对与高职教育相关的系列文件,政府层面应出台实施细则来解读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对应的核心标准,使高水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实现“有法可依”。
4、构建绩效评估为导向的动态机制。项目建设经费投入的成效主要取决于使用的精准度,应该结合绩效管理理念,构建以绩效评估为导向的动态机制。基于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过程,要利用评估工具搜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对建设经费使用进行绩效评估,对于建设进展良好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对于建设进效果不佳的院校,要适当核减经费支持力度。
四、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抓手
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启动之际,须借鉴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明确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方向。
1、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高职学习者的成长是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需要制定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水平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需要扎扎实实的开展专业技能普测,提高毕业生技能操作的规范性与标准性。毕业生要具备社会和行业所需要的核心素养,针对高职学生基础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高水平高职院校应开展文化素质补充教育。
2、培育尊重“技术权威”的办学生态。除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外,技术权力应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权力。技术权力是懂技术、能实践的人员所拥有和控制的权力,主要包括教师、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及合作企业的技术能手,他们对某一职业岗位群或某一技术技能的有深入研习和较高造诣,具有熟练技艺技能及系统的工作过程知识。技术大师引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发展方向,是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品牌,是高职院校在国内和行业地位的重要象征,是决定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指标。有技术、懂生产、会经营的人对高职院校的办学与管理应该很大的发言权,树立“技术权威”,只有这样才能凸现高水平高职院校追求技术技能积累的办学特色。
3、形成以集团化办学的合作网络。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离不开院校之间的紧密合作,高水平高职院校应与其他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形成以集团办学为载体的合作网络,实现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优质均衡目标的实现,缩小不同类型院校的发展差距。集团合作网络须要包括行业和企业,构建协作共赢的内外部治理结构,让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决策实践,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使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关注产业技术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4、实现内外部质量保障的一体化。外部来看,目前高职院校的质量保障工作主要是由政府监督和监管,缺乏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的参与。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要实现从管理理念到治理理念的转变,推动内外部质量保障一体化。高职院校要成立专业化和专门化的质量保障机构,发挥行业、企业以及社会组织作用,建立内外部质量保障的衔接、沟通和协调机制,推进内外部质量保障工作。
结束语
高等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普通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需要把“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建设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院校。(作者:孙进,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
|招生电话:0516-83888688/83889021
|版权所有: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